以下是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試題及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C.“既有的國際法和國際規則體系不夠完備,效率不高,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合作制度體系”錯誤。原文提到的是“在全球層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主要著眼于涉海全球公共問題的治理,各國應致力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穩定有效的國際法和國際規則體系”“總的來說,全球層面的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應著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體系”,可見并沒有說現有的體系不夠完備,效率不高,也沒有提到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合作制度體系,只是強調要“更加公正合理、穩定有效”“更加有效”,選項曲解文意,無中生有。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能力。
A.“主要論述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和愿景”錯誤。文章開頭先說明了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而正文主體部分主要論證的是如何實現目標,也就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著眼點,即怎么做的問題,可見主要論述的并非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和愿景。
B.“凸顯了這些問題的優先性”錯誤。選項中的“這些”指“海洋的發展和生態環保問題”,討論的目的在于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又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可見并非“凸顯了這些問題的優先性”,理解偏頗,曲解文意。
C.“以證明公海是人類的共同財產”錯誤。第四段對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主張,是為了得出“人類共同財產原則更有利于保護公海環境和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對于實現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愿景來說更為可行”,進而歸結到:全球層面的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應著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體系。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觀點態度并進行合理推斷的能力。
B.“應當從地區和雙邊逐步推廣至全球,這樣才更有可行性”錯誤。倒數第三段說“具體到全球、地區和雙邊層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應該著眼于不同的路徑,這樣才更具有可行性”,選項偷換信息,“這樣”指代對象不同,文中可行性的內容并非“從地區和雙邊逐步推廣至全球”,且結合后數三段分析“全球層面”“地區和雙邊層面”為平行并列關系,而不是“從地區和雙邊逐步推廣至全球”,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B。
【答案】4. C 5. ①. 原柱 ②. 新柱 ③. 假柱
6. ①新柱如果沒有原位替換原柱,可能會改變建筑原結構的受力和傳力方式,影響整體的穩定性;
②太和殿是中國最大的木構大殿,建造之初工匠們應該經過了精心的測量,原位替換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③太和殿的修繕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節省工料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
【解析】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和理解圖表的能力。
C.“屋頂重量由上層柱承擔,然后傳給梁”錯誤,原文第二段“梁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擔建筑上部構件及屋頂的全部重量,并把這些重量向下傳給支撐構件”,示意圖中線條指示的橫著的木料是“梁”,它承擔屋頂的全部重量。選項受力、傳力分析不對。
故選C。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和情境補寫的能力。
試題以故宮太和殿的修繕工程實例為題面,要求學生在理解“偷梁換柱”全過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關系的基礎上,補寫空缺內容。
題干中“具體過程如下”可對應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為……”。
第①處,“被安裝在……附近”,對應材料的“首先將‘假柱’(即臨時的豎向支撐構件)安裝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邊”或第四段“預先將‘假柱’設置于原柱附近”,“附近”與“旁邊”意思相近,故填“原柱”。
第②處,“以便用……代替”,對應“使梁傳來的重量暫時由‘假柱’承擔;然后安裝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裝位置與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換”,“假柱”只是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真正用于替換的應該是“新柱”,故填“新柱”。
第③處,“最后再把……拆除”,對應“最后將‘假柱’移去”,“假柱”的引號不能刪除,因為表示特定稱謂,故填“‘假柱’”。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題干中的方法“更簡便”,但是由材料和上一題的信息可知:完善的“偷梁換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學性。
首先,從受力分析角度看,原文第四段從三個角度“從梁的角度而言……保證整個大木結構的穩定”“從柱的角度而言……對結構整體的穩定基本無影響”“從梁、柱整體結構角度而言……組成穩定的結構體系”,進行受力、傳力分析,得出:原位替換可以保證整體的穩定性。
其次,從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看,上一題的材料中指出“故宮太和殿是我國最大的木構大殿,明清兩代帝王即位或節日慶典都在此舉行”,大殿設計、建造之初,必定組織大量能工巧匠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測量等工作,原位替換更符合整體設計,因而是最佳修繕方案。
最后,從修繕原則、文物保護角度看,“修舊如故”,不追求節省工料,而應盡可能地保持其原有歷史形態和特征,以尊重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上一題的材料中,在修繕時將“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與新柱搭接。新柱與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狀、同尺寸,且頂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狀”,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該題不要求學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兩點即可。如果有其他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7. D 8. ①面對生活的困境,有人經不起打擊而敗退,有人則迎難而上,開始了新生;②雖然前行艱難,但也要憑借堅韌和勇氣勇敢踏上征程,尋找屬于自己的新生活;③此句表達了作者在烏鄉霜降夜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生命堅韌精神的深刻理解,對烏鄉人的贊美。
9. ①自然景象的描寫中滲透著獨特的生命感受:文章開頭描寫了烏鄉清晨的霜景,草葉上的霜、蕭條的樺樹、寒星的隱逝、農家炊煙等細節,寫出了霜降節氣中自然的變化;通過寫作者感受到風中對的含義,聞得到風中獨特的味道,寫出了生命的獨特感受。②人與自然的互動:作者與農戶們在院子里攀談、品嘗當地食物,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作者還寫了霜降夜的景物變化與感受到的寒意,寫了房東阿姨送毯子,談論過冬的準備等細節,展現了烏鄉人對節氣的重視以及應對節氣的方法,寫出人與節氣之間密切的關聯。③情感的共鳴:作者在霜降夜中感受到烏鄉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幸福的追求,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特別是最后看到房東阿姨的小兒子離鄉遠行,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流動和時間的變遷,進一步深化了對生命與節氣之間聯系的體驗。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側面反映了鄉村的發展”錯,文章主要記錄了作者在烏鄉的感受和體驗,雖然提及了一些與當地生活相關的話題,但并沒有反映鄉村的發展,主要是表現烏鄉特有的自然風光、生活習俗和人情特點。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
這句話是作者在烏鄉小住之后的人生感悟。
“霜降”代表著生活中的困境;“植物枯萎”象征著生命的衰退和結束,象征著那些經不起打擊而被擊敗的人和事物;“一些事物到來”則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希望,代表著經受住打擊的人或事物迎來新生,開始新生活;
“一些人又把雙腳踩在了泥濘的路上”,“泥濘”代表前路坎坷不易,而“把雙腳踩在了泥濘的路上”象征著前行的艱辛和不易,但也體現了人們在困境中前行的堅韌和勇氣,正如房東阿姨的小兒子,毅然背起行囊離家遠行,去追尋屬于自己的生活。
此句表達了作者在烏鄉霜降夜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生命堅韌精神的深刻理解,對烏鄉人的贊美。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
自然景象的描寫中滲透著獨特的生命感受:文章描寫了烏鄉清晨的霜景,草葉上的霜、被霜打蔫的花、枝條蕭條的樺樹、悄悄隱逝的寒星、農家屋頂的炊煙,這些自然景觀都帶有霜降節氣的特色;貫穿其中的還有作者的細膩感受,如烏鄉白露過后感受到的寒意,“白露過后,烏鄉的風里就已平添了寒意”;還有烏鄉風中特別的味道,“這種特別的味道讓人難忘,在鼻間縈繞,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們再來烏鄉的理由”。
人與自然的互動:作者描寫了霜降夜與農戶們在院子里攀談、品嘗當地食物,“大家吃著草原黃膘烤牛肉,品嘗著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凍梨,喝著自釀的桑葚酒”“阿姨端來一小筐被冰凍過的無花果,果子個頭大,已經在冰柜里凍成了一個個小冰球”,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食物,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聯;此外,作者還寫了霜降夜的景物變化與感受到的寒意,“霜降開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縱深,只聽得周圍的蘆葦稈在瑟瑟作響,白樺樹枝在輕輕蠕動,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層細小的雞皮疙瘩”,寫了房東阿姨送毯子,“善良的房東阿姨送來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帶來的微妙變化”;還寫了談論過冬的準備等細節,“如何與枯草叢中的野物們一道,度過暴風雪即將來臨的嚴冬,需要糧食、木柴、胡蘿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個大火爐”,展現了烏鄉人對節氣的重視以及應對節氣的方法,寫出人與節氣之間密切的關聯。
情感的共鳴:作者在霜降夜中感受到烏鄉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幸福的追求,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他們在日子艱辛面前所持有的積極態度,和對幸福目標的追尋姿態,都讓我感同身受,噓唏或喜悅”。特別是最后看到房東阿姨的小兒子離鄉遠行,“她的小兒子目光淡定,飛快地走出院落,又回過頭來朝我們揮手笑笑,然后大步踩過路邊的草木灰,在陽光下縮小成一個移動的墨點,在遠山的背景下漸漸消失”,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流動和時間的變遷,進一步深化了對生命與節氣之間聯系的體驗。
通過這些方面的描寫,文章生動地抒寫了作者在烏鄉霜降夜的深刻體驗感,展現了人與自然、生命與節氣之間的密切聯系。
【答案】10. BDG 11. A 12. A
13. (1)曹操讓臧霸交出那兩個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的原因,是因為不做這樣的事情。”
(2)我以前聽信讒言,與令尊的關系不夠深厚,因此辜負了你。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
“為……所”表被動,“襲”是動詞,“劉備為呂布所襲”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從“襲”后B處斷開;
“奔于操”承接前邊主語“劉備”,“奔”是謂語,“操”是賓語,結構完整,所以從“于操”后D處斷開;
“以”是“程昱”的謂語,“備有雄才”是賓語,“程昱以備有雄才”句子結構完整,所以從“有雄才”后G處斷開。
故選BD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錯誤。兩個“藉”意思不同。“藉”,憑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即使僅能免于斬刑。
B.正確。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
C.正確。句意: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曹孟德)固然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里呢?
D.正確。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罷了。/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后來他又被曹操捕獲”理解錯誤,根據原文“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可知,臧霸并不是被曹操捕獲,而是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并任命他為瑯邪相。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交出;“所以”,……的原因;“以”,因為;“……也”,表判斷。
(2)“前”,以前;“篤”,深厚;“負”,辜負。
參考譯文:
三國時期的人才可謂是最為鼎盛的,這也得益于三國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夠匯聚眾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們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來說,曹操是以權術駕馭人,劉備是以性情結交人,孫氏兄弟則是以意氣感召人。
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曹操說:“現在是收攬英雄的時候,殺一個人會失去天下人的心,這是不可以的。”然而,這還不是與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隨陶謙,后來幫助呂布,呂布被曹操擒獲后,臧霸藏匿起來。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為瑯邪相。早先,曹操在兗州時,任用徐翕、毛暉為將,兗州發生動亂,徐翕、毛暉都叛變了。后來曹操平定兗州,徐翕、毛暉投奔臧霸。到這時,曹操讓臧霸交出那兩個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的原因,是因為不做這樣的事情。”曹操嘆息他的賢能。曹操當初起事時,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勢位已定時,孔融、許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殺。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謀主,也因為阻止曹操接受九錫而被逼死。由此可見,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的寬容用人,只是出于權宜之計,以應一時之需,這就是所謂的以權術駕馭人。
至于劉備,一起事就為人心所向。看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咨詢大計,獨有傅巖立賢的風范。關羽、張飛、趙云,自年輕時結交,終身相隨,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這幾人也患難與共,毫無二心。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但劉備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紐帶令人不能解開。到托孤于諸葛亮時,劉備說:“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之下仍能見其肝膽相照,豈不是性情的流露?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兩國都不能得到,唯獨劉備能得到他,這也可見以誠待人的效果。
至于孫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別人比不了之處。孫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開他的綁縛,說:“子義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罷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擔心不如意。”這是孫策得士的表現。陸遜鎮守西陵,孫權把印章放在陸遜那里,每次與劉禪、諸葛亮通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然后蓋上印章發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盡力的嗎?陸遜晚年被楊竺等人讒害,憤郁而死。孫權后來見到陸遜的兒子陸抗,哭著說:“我以前聽信讒言,與令尊的關系不夠深厚,因此辜負了你。”作為君主能自悔其過,像這樣開誠布公地告知,誰能不感動流淚呢?這就是孫氏兄弟用人,這就是所說的以意氣感人的表現。【答案】14. C 15. “軟”字形容斜風的溫柔輕柔,營造出寧靜和諧的氛圍;“低”字描繪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詩意,使景象更生動。
【解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解讀中存在問題進行邏輯判斷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錯誤,前后不構成因果關系。缺字一句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與斥鷃一起棲息在樹枝上;二是該事物像斥鷃一樣棲息在樹枝上。參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種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鵬”字。鵬與斥鷃是《逍遙游》用來論述“小大之辨”的兩個例證,斥鷃是一種小鳥,是可以棲息在樹枝之上的;而鵬則龐大得不可思議,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無法想象它可以在樹枝上棲息。當然,“一枝”也可能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狹窄的空間,那也同樣不是鵬所能棲息的。
故選C。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煉字藝術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當以追求表現力的最大化,是歷代文人在文學創作中極為重視的問題,詩歌中尤其如此。本題要求賞析“軟”“低”二字的藝術效果,需要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品味語言,并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
“軟”字用來形容斜風,傳達出春風的溫柔和輕柔。斜風拂過野橋上的柳條,柳條隨風輕輕搖曳,給人一種柔和、舒適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春風的特質,還營造出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風的溫暖和柔情。
“低”字用來形容夕照,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光線逐漸變低的景象。夕陽的余暉灑在曲折的欄桿和花朵上,光線柔和而低垂,給人一種溫馨、寧靜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夕陽的特質,還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整個景象顯得更加生動和富有詩意。
通過“軟”和“低”兩個字,詩人成功地描繪了春日黃昏時分的美麗景象,傳達出一種寧靜、溫柔的氛圍。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刻畫了自然景物的特征,還增強了詩歌的畫面感和感染力,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與寧靜。
【答案】①. 海日生殘夜 ②. 江春入舊年 ③. 山重水復疑無路 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飛流直下三千尺 ⑥. 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生、暗、喧豗,砯崖、壑。
【答案】17. C 18. 示例(1):暖濕氣流帶著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長驅直入,它造就了一片片麥浪滾滾的田地,以及水草豐美的牧場。
示例(2):帶著充沛水汽的暖濕氣流在伊犁河谷一路長驅直入,它造就了一片片麥浪滾滾的田地和水草豐美的牧場。
19. B 20. 序號②修改為:能浮現出這樣一幅包羅萬象的全景圖;
序號③修改為:圖上呈現了天山的所有山脈、雪峰、盆地;
序號④修改為:還有河流、湖泊(還有河流和湖泊) 。
【解析】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詞語語境義的能力。
文中“要”意思是需要。
A.表示估計,用于比較。
B.討。表示希望將某種事物歸自己所有 。
C.需要。
D.即將來臨。
故選C。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
所謂長句一般是修飾限制成分多,或者主語、賓語、謂語部分比較復雜。畫線句屬于修飾成分多,賓語復雜。
首先確定句子主干,“暖濕氣流造就了田地和牧場”,讓主干單獨成句;
然后把復雜部分按照語法規則加以拆分,比如定語拿出來單獨成句,“帶著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長驅直入”,作為句子時需要添加主語“暖濕氣流”;
然后強調一下兩個賓語的特點,比如“田地里一片片麥浪滾滾”“牧場上水草豐美”;
最后根據邏輯關系組合成包含幾個短句的復句,除了參考答案,還可以表述為:帶著充沛水汽的暖濕氣流在伊犁河谷一路長驅直入,它造就了田地和牧場,田地里一片片麥浪滾滾,牧場上水草豐美。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辭手法的能力。
文中“蒼翠”屬于借代修辭,顏色代樹木。
A.比喻修辭,把漫天灑散的煙花比喻成“雨”;
B.借代修辭,用西裝領帶借指人們;
C.擬人修辭,賦予自然現象“雨”以人的特點“熱情洋溢”“喜歡”“打招呼”“拜訪”;
D.通感手法,溝通了視聽兩種感官,把鼻子嗅到的“清香”比喻成耳朵聽到的“歌聲”。
故選B。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號②語序不當,“浮現”是客觀詞語,不能用“包羅萬象”修飾,應該放在“全景”前。
序號③用詞不當,把“任何”刪掉或改為“所有”;語序不當,并列詞語間應該有視覺順序,比如由高到低,“盆地” 放在后面,與低處的“河流”“湖泊”能更好地銜接。
序號④成分贅余,有了頓號沒必要加“和” ,刪掉頓號或“和” 。
【答案】大夫好!我是你們醫院的老病號,一直在這兒看高血壓和糖尿病。昨天晚上吃完飯后開始頭疼,先是頭頂一圈疼,后來整個頭都疼。今天早上醒來仍然頭疼,頭一動就更疼,所以趕緊來醫院了。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高考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高考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聯系方式于老師1850098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