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027號建議中提到的“關于舉辦高等院??破臻_放日的建議”做出答復。答復指出,教育部支持鼓勵高校依托實驗室資源申報科普基地,結合自身科研優勢,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并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中增加“科學傳播”等評估指標,鼓勵實驗室制作多種形式的科普資源,并充分利用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做好集中開放與日常開放,面向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提升中小學生科技素養。
下一步,教育部將支持鼓勵高校進一步結合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組織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和科研團隊,深入參與開放日等科普活動;制作科普資源,包括科普展示、演示實驗、高新成果展示等,并設置互動項目,使社會公眾近距離感受高新技術;和中小學加強對接,做到集中開放與日常開放相結合,便于中小學聯系高校安排開放活動,使中小學生多參加開放日等科普活動;建立長效機制,將開放日等科普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持續有效開展科普活動。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027號建議的答復
教科技建議〔2020〕108號
您提出的“關于舉辦高等院??破臻_放日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講話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組織高校積極參與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鼓勵引導高校開發科普資源,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開放實驗室等,努力營造全民參與的創新氛圍。主要開展的工作如下。
一、組織高校積極參與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
2001年,國務院批復每年5月第三周為“科技活動周”,由科技部會同教育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教育部作為全國科普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高度重視全國科技活動周工作,結合當年的活動主題,按照總體工作部署,充分發揮高校強大科技資源優勢,廣泛調動高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精心組織高校開展校內科研機構的開放活動。
2019年,教育部結合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主題“科技強國 科普惠民”,組織教育部直屬、部省合建高校面向社會開放校園,組織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192項科學普及活動。在整個工作中,教育部積極籌劃,下發通知要求各教育部直屬、部省合建高校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組織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科技活動;過程中密切關注,了解相關高校科技活動周重點工作進行狀況,指導高校整合內部各項科技資源,提高高校科技活動周活動質量水平,特別指導強化高??萍蓟顒又芑顒娱_放性、針對性和特色性,形成貼近青少年興趣愛好和滿足群眾科普需求的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高校科技活動周活動;并加強宣傳,總結經驗,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宣傳活動,在教育部網站發布“打開大學之門 讓科普有趣起來—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大學科研機構開放活動”新聞報道,專題報道科技活動周期間大學科研機構開展各類開放活動情況,擴大教育系統科技活動周影響。
2019年教育系統科技活動周努力打造兩個“特色”。一是打開大學之門,面向社會開放。各高校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服務青少年為重點,突出高校科研機構科教融合的特點,打開校門院門,開放平臺基地,讓社會公眾在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校史館、博物館、天文臺等各種類型的大學科研機構中切身體會科技的魅力。北京大學面向社會全面開放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開展科學普及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在寧波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舉辦野外調查體驗、植物辨識和標本制作以及野外便攜儀器操作演示科普活動;廣西大學在學院特色標本園舉行果樹標本制作、植物栽培新技術情況科普演示。二是讓科普有趣起來。各高校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將科技成果生動展示,把復雜的科學原理用最簡單通俗的方式告訴公眾,以科學體驗、主體展覽等形式,讓科普有趣起來,讓科普好玩起來。北京師范大學在北京的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通過自然資源監測系統遠程實時展示吉林琿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東北虎豹監測圖像和數據;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開展3D天文科普觀影,讓天文科普立體起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296平方米的大廳里模擬人工降雨,形象直觀的展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生態環境變化。
二、組織高校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活動
200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普及法》(簡稱《科普法》)正式頒布實施。在2003年6月《科普法》頒布周年之際,中國科協牽頭舉辦了大規??破栈顒印0凑諊鴦赵翰渴?,從2013年起,中國科協開始聯合教育部及相關部委共同主辦全國科普日活動?;顒訒r間為每年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并持續一周。教育部每年都對相關活動給予大力支持,按照總體工作部署,指導高校積極參與,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一是校園科普聯合行動,組織高校開展校園科普活動,面向廣大青少年舉辦科普報告、科技實踐活動、科普表演等活動,啟迪青少年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二是科研團隊聯合行動,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將相關的科研項目成果進行科普化展示,推動科研團隊通過開展線下講座、線上直播等形式向公眾講解高新技術。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向社會公眾開放,讓社會公眾進入校園,近距離接觸實驗室等科普資源;一方面高??蒲腥藛T走出校園,參加所在城市的科普日活動,鼓勵全民參與,營造城市的科學創新氛圍。如2019年9月,河南師范大學舉辦2019年全國科普日開放活動,生物資源博物館共接待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參觀者1500余人,普及自然知識及科普知識。武漢科技大學開放科普基地、舉辦科普講座、展示科普展板,7大校內科普基地對外開放,接待中小學生參觀工業安全科普基地、污水潔凈科普基地以及地質標本成列館,體驗安全防護用品,使用污水處理設備,聆聽礦巖在漫長地質年代內的形成演化過程的講解,讓小學生身臨其境,沐浴科技之光。2019年9月,長安大學和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共同參與陜西省和西安市組織的全國科普日活動。理學院教師團隊通過自制儀器、展板向公眾展示多種演示模型,并借助演示儀器與公眾互動了演示實驗,公眾踴躍參與。華中科技大學派出兩支科研隊伍積極參與湖北省組織的全國科普日活動,組織科普志愿者服務隊亮相全國科普日展,深入普及科學知識,展現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魅力。除科普報告外,還展示了科普大賽獲獎實物,貼近生活、生動直觀的科普知識宣傳方式,吸引中小學生們熱情聚集在展臺周圍,不少市民特別是教師、學生、醫務工作者駐足咨詢或索取科普資料,場面十分火熱,受到出席主場啟動式的省、市領導以及社會公眾好評。
三、日??破展ぷ?/strong>
組織高校專家科普宣講。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自2010年開始建立了科普宣講的長效機制,包含集中宣講和屬地宣講。其中,集中宣講是指教育部科技委各學部召開工作會議期間,在會議承辦高校所在城市,面向大、中、小學生開展至少1場、不少于300人的科普宣講活動;屬地宣講是指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和學部委員每年開展至少1次、不限對象、不限人數、不限場地的科普宣講活動。同時,鼓勵高校專家不定期地深入中小學開展科普講座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教育部科技委各學部共組織科普宣講500余場,受眾約20萬人。
督促高校加強科普工作。教育部支持鼓勵高校依托實驗室資源申報科普基地,結合自身科研優勢,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并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中增加“科學傳播”等評估指標,鼓勵實驗室制作多種形式的科普資源,并充分利用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做好集中開放與日常開放,面向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提升中小學生科技素養。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教育部將支持鼓勵高校進一步結合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組織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和科研團隊,深入參與開放日等科普活動;制作科普資源,包括科普展示、演示實驗、高新成果展示等,并設置互動項目,使社會公眾近距離感受高新技術;和中小學加強對接,做到集中開放與日常開放相結合,便于中小學聯系高校安排開放活動,使中小學生多參加開放日等科普活動;建立長效機制,將開放日等科普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持續有效開展科普活動。
感謝您對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