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評估發展史
時間:2021-02-13 作者:高考在線 點擊:次
第一階段(1985—1990年):試點探索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評估”的概念,隨后開展了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評估試點。1990年,在試點摸底基礎上,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提出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國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框架。
第二階段(1991—2000年):實踐積累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了合格、優秀和隨機性三種形式的評估,從實踐層面對評估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截至2000年年底,共有171所新建本科院校參加了合格評估,16所重點院校參加了優秀評估,26所高校通過了隨機性水平評估,評估的覆蓋面逐步擴大。這一階段的實踐,有效探索了評估標準,建立了一支評估骨干隊伍,為后續大規模評估的組織實施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三階段(2001—2008年):全面推進
2003年,國家頒布“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確立了五年一輪的周期性教學評估制度,并組織開展了首輪全國范圍高校的全覆蓋、大規模評估。2003年至2008年,總計有589所高校接受了水平評估。通過本輪評估,進一步規范了高校辦學行為,對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框架的成型和制度化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四階段(2009年至今):創新發展
首輪評估結束后,教育部全面總結經驗教訓,特別是針對首輪全國性評估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對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進行了統籌謀劃。201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形成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控為主要內容的“五位一體”質量保障體系。
高等教育評估的意義
●高等教育評估為有效保障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高等教育發展行穩致遠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評估制度自身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評估理念不斷更新、評估標準不斷完善、評估體制機制日益成熟,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評估“中國方案”。
●評估水平和質量被世界高等教育界逐漸認同,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機構檢查就是例證。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聯盟原主席Bobby高度評價:“中國采取的‘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位’和‘分類評估、分類指導’的理念,以及‘基于數據開展質量常態監測和發布質量報告’的做法在國際上都是先進的,為高等教育大國開展質量保障提供了優秀實踐范例。”
(作者:范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