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天堂/又弹又肥的一线天馒头/羞羞网站在线观看/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

高考在線

首頁 > 志愿指導 > 大學專業解讀 >

探索“新醫科”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在全球工業革命4.0和生命科學革命3.0的背景下,醫療逐漸向智能化方向發展,醫學科學的目標從單純的疾病診治轉向維護與促進健康,人民群眾期盼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這些變革勢必催生醫學教育的實質性轉變,“新醫科”由此應運而生。

新醫科的“新”是創新。當下,醫學教育如何基于醫學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是所有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難題。

潤物無聲合力育人全方位塑造醫德之魂

醫學是直面生命的學科。自古以來,厚德而后為醫是醫學永遠不變的規律,塑造醫德之魂是醫學教育的第一要義。

新生代青年學生成長于多元文化背景下,要做好他們的德育工作,醫學教育工作者要研究青年、了解青年,并在此基礎上求真求實、順勢而為、積極引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始終倡導成就智慧、完善人格的教育,培養學生成為“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愛”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言傳身教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最好途徑。自2010年起,交大醫學院倡導實行本科生班導師工作制,截至目前,共有200余位名師名家名醫擔任班導師。班導師了解青年學生所思所想所惑,在思想政治、專業導航、科研啟發、創新激勵等方面全程參與醫學生培養,引導學生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中成就自我。班導師與輔導員“雙師聯動”、合力育人,構建“讀、說、演、學、行”醫學文化育人模式。臨床工作中,班導師換藥前為病人關上的一扇窗,天冷時將聽診器捂熱的貼心舉動,都能讓學生們明白“醫者仁心”無處不在。

培養有靈魂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要充分發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專業教師的育人主體作用,推動名醫大家上講臺、下臨床、帶實驗、授技能,將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貫穿于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強化實踐育人、醫教協同,引導醫學青年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將社會作為了解國情、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增強研究能力、培養責任感及使命感的重要陣地,讓學生在德才統一、專博結合、知行合一中成長為高層次國際化醫學拔尖創新人才。

更新理念探索路徑夯實醫學生能力之基

醫學教育,能力為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國醫學教育的一些問題,比如缺乏系統性安排、教育質量有待提升、醫學人才崗位勝任力培養乏力等。重“技”而輕“道”、重“治”而輕“防”、重“專”而輕“全”的醫學教育格局必須改革。

總體而言,無論醫學怎么發展,生命醫學知識教育永遠是醫學教育之基。“三基”,即醫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論的學習和訓練依然是新時代醫學教育的核心。

在過去十多年中,交大醫學院始終貫徹讓優秀的學生和優秀的教師相互激勵、共同成長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夯實醫教協同機制,大力整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體系,建立了10余門器官系統整合課程。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基于問題、基于臨床案例、基于科技創新與思維創新的教學方法改革,力求實現從死記硬背式學習到整合信息用于決策、獲取核心能力的轉化和從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識到以創新為目的的“轉化式學習”的轉變。為此,學院大力改革傳統的通識教育、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三段式”醫學教育模式,推動基礎教師、臨床醫生與科研人員師資隊伍整合,實施以“團隊牽引、首席負責、全程激勵、制度保障”為核心的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引導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全程參與學生培養工作。大力推動學校、附屬醫院和社會實踐基地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通過課程化并基于探究導向的學習模擬實訓,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與技能。落實接觸臨床前移、醫學問題前移、科研訓練前移的“三前移”措施,堅持人文通識教育與醫學教育結合、臨床與基礎醫學教育結合、科研訓練與醫學實踐結合的“三結合”原則,保證基礎醫學教育、臨床醫學教育、職業態度與人文教育、科研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不斷線。

傳統醫學教育在錄取方式、學業年限、專業設置等方面存在限制,造成醫學生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創新能力。為培養能夠適應新技術革命的高層次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交大醫學院依托學科和附屬醫院優勢,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在臨床醫學專業的部分學生中開設和規劃了大數據分析、醫用機器人技術等醫工、醫理交叉課程20余門,使學生的專業背景得到延續、專業技能得到應用、專業知識和醫學知識學習得到融合。

立足國情拓展視野致力于服務全球健康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醫療服務領域的開放程度擴大,醫務人員跨國界、跨地區流動也成為大勢所趨。醫學教育同樣要面對“全球化”這個主題。

2020年6月,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以“無條件通過”成績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這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標準和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實質等效,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交大醫學院有幸接受WFME國際專家觀摩,并得到高度評價。

交大醫學院不斷深化國際化辦學內涵,為拓展醫學教育國際視野作出有益探索。2014年起,學院與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建設中加聯合醫學院,開設臨床醫學英語班,打造醫教研一體化的國際合作平臺;2019年成立中法聯合醫學院,學生完成規定學業并考核合格,即可赴法國醫院,作為實習住院醫師培訓一年,由法國醫學院校授予“專業培訓證書”;同時,與25個國家和地區的70所高水平大學及科研機構廣泛合作,建立47個海外游學(短期)項目,其中包括26個臨床見習/實習項目、15個課程項目、6個實驗室見習項目,每年本科生游學比例高達51%以上。在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的同時,2019年6月,學院和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攜手成立全球健康學院,并開設全球健康課程,在全球熱帶病防控、生命全周期健康、全球衛生政策與治理等方面,促進中國方案、中國產品更好地為全球人類健康服務,為我國參與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模式交叉融合全面培養高素質醫學創新人才

早在2002年,交大醫學院就開始探索臨床醫學專業“4+4”培養模式,即從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具有推免資格的非醫學相關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擇優選拔學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這些學生在開學前完成指定的醫學預科課程的線上學習后,再經過4年臨床醫學教育,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4+4”模式旨在培養具備扎實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和臨床醫學知識,具備醫學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卓越醫學創新人才。醫學院結合學校在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及轉化醫學等領域的學科優勢,開設“生物材料學”“大數據分析”“醫學成像技術及應用”和“醫用機器人技術”等醫工交叉課程,由醫學院和校本部理工科學院教師合作開展教學。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醫學院進一步推進以學科、專業協同融合為重點的創新訓練活動,在“4+4”學生創新訓練計劃中設立“醫+X交叉學科項目”,遵循“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原則,培養厚基礎、強實踐,具有完善知識結構、廣闊交叉學科視野、“整體健康”觀念與“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高層次、復合型卓越醫學創新人才。

實踐表明,這批學生不僅優秀,更對醫學充滿興趣。當下,這些“4+4”學生的臨床醫學崗位勝任力并不強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但如果能健全制度,改善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加強畢業后繼續教育,這些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有望成為未來醫學創新的生力軍。

科研創新能力是推動醫學科學持續發展、促進人類生命質量提高的強有力支撐,也是高等院校、附屬醫院、醫學科研機構在新時代發展的強勁動力。因此,在高水平綜合性大學醫學院試點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很有必要。如何培養學生的交叉學科思維,使學生具有多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是值得醫學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創新招生方式,完善師資共享機制,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建立多學科交叉的教學科研創新團隊,為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成長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陳國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