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破五唯、交叉學科…… “2021年中國大學改革十大關鍵詞”發布
時間:2022-01-12 作者:高考在線 點擊:次
2022年1月11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2021年中國大學改革創新指數發布會暨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了 “2021年中國大學改革十大關鍵詞”,課程思政、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交叉學科、“珠峰計劃”2.0等熱詞入選。
2021年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2021年也是我國加快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深入推進“質量革命”的一年。頭部高校在引領世界研究前沿、回應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等方面銳意進取,不斷破解發展“堵點”,積極輸出改革“亮點”。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基于對14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2021年工作動態的大數據分析與統計,結合專家評議,盤點出2021年中國大學改革十大關鍵詞,以期為高校深化改革、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提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一:課程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五年來,各地各校深入貫徹落實“大思政課”理念,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轉化、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培育建設了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2021年,各高校深入挖掘高校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力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武漢大學,由6位院士聯合推出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礎課“測繪學概論”,注重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和課程思政建設的標桿和示范;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注重用“科技創新”“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工匠精神”“海洋強國”等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分別打造“大國三農”系列課程、“尚茶”“農業栽培學”等代表課程,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各高校深入挖掘本校本地的紅色資源、梳理各學科的價值教育引導元素,積極將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有機融入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固本培元,立德樹人。2021年2月起,復旦大學陸續更新17節微黨課視頻,收獲學生如潮好評。中國人民大學強調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業務、黨史與校史“三結合”,通過話劇演出、知識競賽、師生合唱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教育引導師生堅定理想信念。華東政法大學“偵查學原理”課程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偵查體制發展變遷,弘揚紅色法律傳統文化。上海交通大學通過深挖航空救國、海洋強國、實業報國等校友的故事,推出了以“家國情懷”為引領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二:第二輪“雙一流”建設
2021年是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起始年。3月23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各大高校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對于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作出部署。其中,一流學科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是核心命題,在超過80%的高校相關會議中被提及,成為目前各大高校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動態中最高頻的熱詞。同時,關于首輪“雙一流”建設探索中的成效與不足,也多次出現在各大高校的會議發言當中,“突出強項補短板”成為許多高校下一階段的重點發力方向。廈門大學提出開放辦學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學校將會圍繞國家開放戰略,發揮“海峽、海絲、海洋”區位優勢和特色,大力推行“G50戰略伙伴計劃”,與世界一流大學進行實質性交流合作。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在“雙一流”階段總結中表示,武漢大學已經進入Nature Index指數世界前50名高校行列,但現在還存在很多“卡脖子”的問題,在科學原創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武漢大學將在下一輪“雙一流”建設中繼續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支持人才在科學原創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復旦大學提出了“第一個復旦”的學科建設規劃,明確了賡續壯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力促理科基礎優勢學科、營造工科發展新生態、打造醫學學科尖峰、深化學科融合創新、布局交叉學科建設新方向等發展路徑。
關鍵詞三:交叉學科
利用跨學科的知識應對復雜難題是當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交叉學科已成為知識創新的新增長點。2021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宣布“交叉學科”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在12月下發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中,“交叉學科”下設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設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區域國別學”等六個一級學科。同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首次對交叉學科的內涵進行界定,同時明確由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依程序自主開展交叉學科設置試點,先試先行,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2021年我國高校在交叉學科領域的改革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增或大力發展交叉學科研究平臺,整合多學科優勢,推動知識創新和科研攻關。例如,4月9日,電子科技大學與西南財經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重點為打造具有創新引領性的跨學科、跨校的“新財經+新工科”深度交叉融合新模式。5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交叉科學研究院,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與交叉學科孵化建設,尤其是立足自身優勢推動文理交叉。12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數字醫學研究院,推動理工科和醫學交融互補,發揮交叉學科優勢。二是由單一學科人才培養走向跨學科人才培養,注重培養具備交叉學科背景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名單,2021年我國各學位授予單位設置的交叉學科已達616個。例如,2021年10月,北京大學宣布新增設置數據科學與工程、整合生命科學、納米科學與工程3個交叉學科博士點。上海交通大學2021年面向本科生開設的13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和專業,涵蓋了理工、經理、經工、法經、醫管等多種類型交叉復合。
關鍵詞四:“珠峰計劃”2.0
國家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則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力量源泉,高等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肩負著重大使命、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簡稱“珠峰計劃”2.0),加上此前公布的兩批名單,共計77所高校288個基地入選。據統計,北京大學有19個基地,數量最多;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緊隨其后。與1.0版本相比,珠峰計劃2.0所涉及的學科從數、理、化、生、計算機等5個主要理工科領域擴容到17個,基礎醫學、文史哲、經濟學等學科被納入基礎學科的范疇。
北京大學“數學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和“科研導向的計算機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獲教育部2021年度“珠峰計劃2.0”創新案例獎。2021年初,清華大學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全球招收中學階段綜合能力優秀且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及特長的學生進行選拔及培養,培養未來數學及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布的2021年高招政策“北斗七星”戰略中,包含了計算機拔尖計劃、空天力學拔尖計劃和華羅庚數學拔尖計劃。西安交通大學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領域的人才選拔與培養,在數學、物理、計算機、化學生物等四個理科試驗班的基礎上,新增了力學和化學兩個理科試驗班以及基礎醫學拔尖計劃。浙江大學本科招生繼續實施“1+7+N”的招生模式,其中“7”代表以優勢學科為引擎,依托竺可楨學院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7個強基班。
關鍵詞五:專碩擴招
2021年全國共有457萬考生報考了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創歷史新高。官方數據顯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專碩”)招生數量逐年遞增,在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中的占比持續增大。事實上,學碩縮招、專碩擴招早已有頂層設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指出,到2025年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2021年,越來越多的高校針對本校招生計劃進行方向性調整,將擴招名額落實在專碩的招生上。2021年5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發布“自2022年起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通報。此外,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知名高校均停招了部分學術學位碩士,取消學碩統考,涉及經濟管理、新聞傳播、應用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另外,面向非全日制招收專碩的趨勢也愈發明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宣布調整202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招生方式,全日制僅招收推免生源,統考階段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業生源;四川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會計專碩2021年均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隨著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除了擴大專碩的招生規模,各高校也在下大力氣提高專碩的教育質量。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培基地,擴大專業學位碩士招生規模,同時遴選了一批重點單位,合作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產教融合聯合培養基地”,采用1+1.5的培養模式(第一學年在學校學習,其余學年在聯培基地學習實踐),深化產教融合,共同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六:建設世界人才中心
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為新時代做好人才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隨后,高校紛紛召開校級人才工作會議,圍繞給人才松綁、激發人才創新、培養戰略科學家等出臺方案,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人才工作的戰略部署。
10月,北京大學在全校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將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大力度吸引和培養頂尖人才”“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大力加強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培養戰略科學家”“突出教書育人成效,持續優化人才評價體系”“推動昌平新校區建設,加快發展新工科和交叉學科”“整合優勢資源,加強服務保障,精準服務人才”“加強組織保障,強化院系責任落實”等7個方面落實人才強校戰略。11月,中國傳媒大學召開人才工作會議,集中發布并實施人才重大工程計劃和系列人才制度文件,推出“創作型青拔人才培育項目”“‘金核桃’人才支持計劃”“青年教授聘任”實施辦法等重大改革舉措。11月25日,清華大學召開人才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清華大學2030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清華大學2030創新行動計劃》和《清華大學2030全球戰略》等三個2030中長期戰略規劃。11月,中國人民大學人事人才部門迅速啟動了對全校各二級部門、高層次人才的全方位、系統性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充分調研學校人才工作面臨的難點痛點,籌備召開全校人才工作會議。
關鍵詞七:區域高校集群
推進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條件,也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求。進入新時代,國家先后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倡議和戰略。如何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成為高校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考題。2021年,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高校集群發展較快,中西部高校集群在國家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潛力巨大。
4月23日,東南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華東八校”共同發起組建的“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成立,聯盟以服務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5月27日,長三角企業家聯盟和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重點圍繞聯盟協同、創新賦能、人才引領和智力支持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升格為國家戰略,廣東省內高校與香港、澳門高校互動更加頻繁,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初具雛形。5月10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共同發起的粵港澳高校工科聯盟成立,旨在提升粵港澳三地在學術聯盟體系建設、科技領域創新研究、工程精英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層次和水平。10月13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集聚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穩步推進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
12月27日,教育部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實施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堅行動:以西安、蘭州為戰略支點,發揮高水平大學的龍頭作用,帶動引領西北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以重慶、成都為戰略支點,發揮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應,打造西南地區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中西部高校集群將迎來加速發展的新契機。
關鍵詞八:破五唯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以來,各高校以“破五唯”為抓手,全面推進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用人評價等教育評價改革。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抓好《總體方案》落實落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高校紛紛嚴格對照“十不得一嚴禁”負面清單,進行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用人評價等領域的清理整頓,制定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的工作臺賬,明確教育評價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取消了研究生畢業發表論文的硬性要求。2021年3月18日,清華大學修訂了《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取消“非專業學位碩士生應至少完成一篇與學位論文內容相關且達到發表要求的論文”的要求,不把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或申請學位的前置條件。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公布的2021年最新版《關于申請授予博士學位的規定》中,刪掉了“就讀博士期間,應在所屬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認定的刊物上,以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或錄用)2篇與學位論文主要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的表述,轉而以更多種形式的創造性成果來衡量博士生的學業質量。2021年8月14日,復旦大學修訂《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分別對學術型博士、工程博士的學位論文選題提出要求,體現出分類評價的思想。中國人民大學于2020年籌備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旨在探索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2021年評價研究中心先后開展了教育評價改革系列文件匯編、中國人民大學貫徹落實《總體方案》實施方案編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理論研究等有益探索。
關鍵詞九:產學研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一流大學要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教育部大力推動產學合作,在49所高校推動成立了50個現代產業學院;積極推動本科院校與企業對接合作,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八年來累計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與1100多家企業合作立項7.6萬項,企業提供直接經費支持超過27億元。
加強產學研融合,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對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過去一年,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和關鍵技術突破等方面與企業的合作不斷深化。3月4日,武漢大學與騰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智慧校園建設等領域高水平發展。隨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也與騰訊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開展產業互聯網專項研究、數字化人才聯合培養等一攬子合作計劃,共同推進產業數字化前沿探索和人才培養,以“產學研用”融合方式助力數字化人才培養。10月10日,華東師范大學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圍繞教育數字化轉型,雙方將共同探索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在線教學、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園建設、教育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深化人才聯合培養,特別是探索社會急需的師范類人才的新型培養模式。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均與華為簽署合作協議,合作涉及集成電路、信息與通信、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城市政企數字化轉型等多個領域。
關鍵詞十:碳中和
2021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明確了創新行動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強調要以服務國家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為目標,統籌各類資源、加大探索力度,支持碳中和領域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
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高校的時代重任。2021年多所高校已布局“碳中和”:4月10日,四川大學成立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9月5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成立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學院;9月22日,清華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為校級實體科研機構,圍繞碳中和打造技術創新中心、高端智庫戰略中心、高層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傳播平臺;9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雙碳研究院,并由人大國發院和中石油經研院兩家國家高端智庫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9月30日,天津商業大學“雙碳”研究院、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蘇州)研究院同日成立;10月9日,中央民族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10月27日,東南大學和英國伯明翰大學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了 “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這是全球首個聚焦碳中和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的世界大學聯盟;12月3日,蘭州大學成立隆基未來技術研究院,著眼于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助力國家能源低碳轉型的面向清潔能源技術、器件和材料的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