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民族大學 【民大戰“疫”】春風潤桃李 線上育英才 ——我校本(預)科生全面封校以來
時間:2022-04-14 作者:高考在線 點擊:次
在書房一隅,經濟管理學院教師梁強站在一塊白板前,正在對著電腦屏幕演示公式計算的推導過程。電腦的另一端,學生們通過彈幕把問題反饋給梁強。在這門“統計學”課堂上,師生雖然沒有了線下教學的面對面,但課堂該有的環節和質量卻一點都沒少。
自3月14日線上教學開展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教務處根據實際情況,迅速制定線上教學實施方案,合理安排線上教學計劃,及時下發了《關于做好近期本(預)科教學工作的通知》,回應廣大師生的關切,明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論文(設計)、學科競賽組織管理及教學過程管理各項工作的具體安排,確保學校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有效銜接。各教學單位全力以赴,所有教師以實際行動踐行教育初心,所有學生防疫不忘學習主業,確保了線上課堂教學質量與線下實質等效。
硬件保障:全面增強網絡運行保障能力
設計學院課程內容很多都涉及到視頻媒體的播放,學生端網絡條件較差使得這類課程在授課時的質量很受影響。教師播放視頻案例時學生收看卡頓,學生共享屏幕播放作業時延遲和卡頓等問題更加嚴重。學院針對此類課程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如將媒體內容預先上傳至抖音等視頻平臺等,但對于實時講評的方式還是很受限制。
為了解決類似問題,學校及時擴大校園網出口帶寬,由原來的6.3G增加至11.3G,保證了校園網3萬多終端的用網需求,第一時間調整學生套餐流量,免費為全體在校生開通校園網,并每人贈送45G的外網流量。同時,還優化了校園網訪問策略,在網課時段為高頻使用的網課軟件開設綠色通道和專屬帶寬,加大校園網日常監控和各樓宇無線網信號測試,發現網絡異常狀況及時解決。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自主開發教務處經費支持的2項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正被穿插應用于課堂教學。由于線上教學學生不能看到現場設備,不利于教學,所以虛擬項目環境正好穿插于理論課程學習,取得了良好效果。對虛擬仿真網絡平臺的使用,也正是學校所提倡的,再加上增加VPN校內資源,有效保障了實驗教學的開展。
軟件提升:切實提升教師線上教學技能
每周日晚,外國語學院朝鮮語系全部教師都會在網上見一面,他們以視頻會議形式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每次一個主題,每次有一位教師主講,其他教師共同探討在線教學方法和平臺使用技巧。和外國語學院的會議形式不同,環境與資源學院采取的是“旁聽”,即全院老師旁聽線上教學經驗豐富教師的網課,并邀請優秀課堂代表在全院開展線上教學公開課,通過現身說法,集中解決教師課堂呆板,學生互動性不高等針對性問題。
馬克思主義學院把學習的觸角延伸到校外,廣泛利用各種線上資源、高層次會議、示范課程展示等活動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加強課程內涵建設。組織線上集體備課,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專題輔導,教師在課堂對學生進行宣講、融入,回應學生關心關切的國際國內熱點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線上教學開展以來,全校本學期承擔本科教學任務的18個教學單位、60個系級基層教學組織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線上教學專題研討166次,進一步聚焦線上課堂問題、提高線上課堂實效、促進線上教學順利開展。
學校還先后組織一線教師參加雨課堂“在線教育”主題培訓、超星“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中國大學MOOC平臺主題培訓、智慧樹主題培訓等各類培訓60余場,開展雨課堂專場培訓3場,累計參加培訓教師8000余人次。相關職能部門與課程平臺技術人員聯合為教師進行線上指導,實時收集、及時回應、迅速解決各類在線教學問題。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學生有更大的格局、更開闊的視野和勇于打破壁壘的精神。讓核心素養、深度學習落地生根,需要每一位教育者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提升自己的境界、拓寬自己的深度與廣度。”外國語學院教師曹琳說道。
曹琳作為大學英語教學部的黨支部書記和大學英語教學部B級課程負責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課堂上貫穿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在講述Maker Movement in China的課堂上,插入了中國創客運動的視頻,讓課程更加生動,讓學生既鍛煉了英語口語表達,又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線上教學開展以來,教師們紛紛以隨筆寫作的方式,總結自己在線上教學中“教”與“學”的感悟,分享線上教學的心得與體會。
質量監督:深化督導督察、推動課堂質量建設
“在講模型方法時,可不可以結合一個具體實例,結合具體實例的分析介紹模型和方法,這樣學生學習的時候會不會更直觀更容易接受一些呢?”
“這部分確實理論性比較強,剛開始講模型設定的時候就是通過實例引出來的,您這個建議挺好的,我后面備課的時候再落實一下,每個細節盡量都跟案例結合起來,謝謝曹老師。”
這是經濟管理學院系主任曹陽和孫青芬老師的對話,為確保在線教學期間教學質量,促進教師間交流學習,系主任曹陽作為院級督導,經常深入本系教師課堂聽課,并在課后與老師就提高線上教學效果進行溝通和交流。
線上教學開展以來,全校聽課巡課實現任課教師、開設課程全覆蓋。黨委常委、校領導,處級領導干部與校級教學督導,基層單位領導與基層教學督導,系級教學組織同行教師,通過集體聽課、單獨聽課、巡課聽課等多種形式,深入云端課堂聽課逾2000次。聽課后及時與任課教師談心交流,反饋問題并建言獻策解決問題。
老師講得好不好,問問學生就知道。物理與材料工程學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杜絕任課教師“滿堂灌”現象。教學內容不能只局限教材中的物理定律和公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寬泛引領,理論要聯系實際,例如在“質點運動學”這章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們就引入了車輛文明駕駛和禮讓行人的思政元素,將抽象的質點運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不但很好地完成了知識的傳授,而且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教學效果良好。
土木工程學院在學生中開展了大規模的調研活動,調研了學生對線上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及對線上教學的建議和反饋,組織學生對所有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打分,選出教學效果好的教師進行了經驗分享。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主動聽取學生有關課程講授的意見建議。推廣由研究生隨堂作教學助手的做法,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學校開通了企業微信學生反饋通道,實時接收學生在線學習問題建議。同時加強線上教學調度。每周召開一次線上教學工作調度會,及時反饋學校督導督查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要求。聽取基層單位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及教學計劃調整措施,實現學校黨委制定的“兩個確保”。
氛圍營造:打造“學在民大”的風氣
每天,生命科學學院在校的14位教師分為4組深入學生寢室,通過與同學們進行面對面談話,檢查線上學習質量、督促寢室環境衛生改善、征集學習生活實際困難,詳細掌握封閉管理期間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態。
理學院、預科教育學院也是將所有住校人員全部組織起來,組建“學風督查小組”,堅持“日檢查”,每天都有三位教師組成“學風督查小組”隨機抽查6-8個學生寢室,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督查,通過教師微信群反饋當天情況,確定下一步督查工作重點。
班導師和任課教師立足本職,在課上、課外積極加強與學生間的互動、收集學生反饋,從同學們學習的實際困難入手,不斷優化課程設計、進行線上答疑,努力改進線上授課方式。
各學院住校教師、住校輔導員每天深入學生寢室檢查、督查學生上好每一堂課;班導師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談話,督促學生上好每一堂課;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發揮組織協調、帶動示范作用引領學生上好每一堂課。
為加強疫情防控期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推進“大思政課”理念在線上教學中的貫徹落實,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文法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課程思政對接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以具體課程為例,運用多個案例,就“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如何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進行了闡釋。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程教師與各基層教學單位、專業教師“結對子、手拉手”,持續深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對接工作,把偉大抗疫精神、鮮活的抗疫典型事跡融入到每一門專業課程,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奮斗精神,強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行動。學校還從每一個小事入手,貼心為學生考慮,為每一名在校學生發放每月15元打包袋補貼、15元校園代金券。開通臨時補助綠色通道,及時解決部分學生經濟困難。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要求教師留存課程直播回放,方便學生復習課程內容,同時組織以抽查課程回放的形式,檢驗課程內容和質量。機電工程學院采取課前督促、課堂抽查等方式,提升學生課堂出勤率。并根據上一周學生出勤情況,建立課堂出勤重點關注學生庫,積極向專業課教師和班導師進行反饋,加強對遲到、缺勤學生管理,提高教育管理針對性。各位班導師結合學校學業警告情況開展工作,進行學分清查,分層分類開展學業管理,并組建“一幫一”小組進行幫扶,有效提升困難學生學習成績。
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疏導個別焦慮同學的心理狀態,解決網絡學習上存在的困難。建筑學院充分利用工作室小班授課優勢,全面開展“成果為導向”的工作室線上教學模式。不同專業要在規定時間內設計課題,不但課題結束時需要提交正式的設計圖紙成果,過程中從方案構思、一草、二草、建模討論形體,每一步每個學生都要在課堂上向全工作室師生進行闡述匯報、教師有針對性進行點評、圖紙修改,因此建筑學院工作室設計類課程師生互動頻繁,任何同學必須緊跟全部環節。這種既注重過程管理、又注重成果導向的設計類課程確保了線上教學的效果。
線上教學開展以來,為了讓學生“動”起來,體育老師們采取了直播或錄播、布置課后作業和課后鍛煉的方法,安排身體鍛煉為主的教學練習內容。因為鍛煉內容、強度和量的方式方法適度,學生參加室內外鍛煉的人數不斷增加。
“本次疫情來勢突然,在學校黨委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教務處結合以往線上教學經驗,堅持抓早抓細抓實,及時制定相關方案和措施,加強線上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強化對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平臺運行的管理,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間線上教學規范、高效、平穩、有序開展。”學校教務處處長袁傳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