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天堂/又弹又肥的一线天馒头/羞羞网站在线观看/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

高考在線

首頁 > 最新資訊 > 雙一流高校資訊 >

蘭州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發布了2021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其中,由中國生態學會推薦,蘭州大學生態學院、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鄧建明團隊與安黎哲、賀金生、劉建全等團隊合作研究的項目《中國旱區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規律及其調控機制》成功入選。

研究團隊歷時8年對我國旱區典型生態系統進行了大尺度野外調查,收集了20000余份樣品,結合室內實驗和理論建模與模擬分析等研究手段,取得了以下系列研究成果:(1)創新性地整合代謝生態理論、植物異速生長理論和植物競爭理論等,推導并建立了木本植物生物量分配的一般性理論模型;(2)發現木本和草本植物根莖葉元素含量及化學計量比等功能性狀均在干旱與半干旱區分界線(即干旱指數0.2)發生了明顯轉變現象,草本植物可作為干旱梯度上植物功能性狀變化的負指示物種,而木本植物可作為干旱梯度上的正指示物種;(3)解析了從末次間冰期到現在及未來的2070年,不同生活型植物多樣性的時空動態格局及其形成機制,發現水熱因子聯合調控了木本和草本植物多樣性,且山地或山盆體系的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最敏感;(4)厘清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空間變化規律,發現土壤細菌和真菌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功能性沿干旱梯度均呈非線性變化趨勢,且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對干旱脅迫的響應比單個功能性狀更加敏感;(5)構建了環境脅迫-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間的耦合關系及作用機制,創新性地提出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分別遵循bottom-up和top-down調控原理,且該調控模式將沿干旱梯度發生轉變的理論假說,并得到了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控制實驗的有效驗證,首次發現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制將沿干旱與半干旱區分界線(即干旱指數0.2),由半干旱和干旱半濕潤區以植物多樣性調控為主的bottom-up調控模式轉變為干旱與極旱區以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真菌)調控為主的top-down調控模式。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不僅極大拓展了生態學相關理論基礎,還為在全球變化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國旱區的保護政策、生態管理與修復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該系列研究成果于2021年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 Functional Ecology, 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國際著名刊物上,并得到相關領域國際專家的高度認可。其中,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標志性成果,被編輯面向全球遴選為Editors’ Highlights和生態與進化領域Top50最佳論文,且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文、英文線路)等20余家媒體進行專題報道。

2021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是由兩院院士、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成員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薦,由15位院士組成評委會評議投票產生的。此次的年度評選,旨在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2021年度入選的進展內容反映了我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發展動態,在引領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營造社會創新氛圍,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影響深遠,意義重大。蘭州大學生態學院科研團隊的成功入選,充分彰顯了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在生態環境領域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時也是生態學院師生扎根西部、服務區域乃至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成果。

新聞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2UBEeJNpMA98OleNVm5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