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建成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學生資助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2-09-01 作者:高考在線 點擊:次
記者 張欣 見習記者 程旭
學生資助事業在這10年是快速發展的10年,是助力脫貧攻堅和促進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10年。新時代賦予學生資助工作新的使命,保障人民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機會,展現了黨和國家促進社會公平的歷史擔當。
8月30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第十場新聞發布會,介紹10年來學生資助事業改革發展成效。
資助體系:覆蓋范圍更廣,資助力度更大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即使在經濟遇到困難時,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增加,而沒有減弱。”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說。
10年來,學生資助范圍更廣、力度更大、標準更高,經過不懈努力,已形成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有這樣一家人,昭覺縣博洛鄉普洛村的沙馬伍達今年考入了心儀已久的中央民族大學,在大學期間申請了助學貸款。沙馬伍達還有3個弟弟,他們也享受了義務教育“三免一補”和營養改善計劃政策。妹妹沙馬阿呷在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學習,享受中職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政策。國家的育人資助政策,讓無數像沙馬伍達這樣的貧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據統計,10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年資助人次從2012年的近1.2億,增加到2021年的1.5億,資助范圍逐步擴大、規模穩步增長,實現了資助政策“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
同時,資助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標準不斷提升。財政投入資金從2012年的1020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007億元,增長97%;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膳食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5元,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普通高中、中職、高等教育不同階段學生資助金額都有所提高;基層就業和應征入伍服兵役貸款代償標準逐步提升。
精準脫貧幫助他們走出了貧困,國家資助切實減輕了他們的家庭經濟負擔,讓他們都能在學校安心學習,促進了教育公平,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我國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使教育公平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成為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說。
政策落實:聚焦實際需求,資助精準到位
“聽說學生‘營養餐’標準漲到了5塊錢,我兩個孩子上學,怎么著一年有2000塊錢呢,怎么沒見娃娃拿錢回家?”“楊叔,在咱會寧,由學校統一提供早餐、課間加餐或午餐,全縣學生的‘營養餐’都是由政府招標采購,企業統一供應食材,學校食堂供餐,是不發放現金的。縣里用各種措施保證每一分錢都能‘吃’到娃娃肚子里……”
這是發生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太平店鎮聯坪村黨群活動中心的一幕,會寧縣教育局干部、駐村隊員魏剛正在為村民楊宗義講解教育精準資助政策。
在會寧,無論是“兩免一補”“營養餐”,還是國家助學金政策,家長只需登錄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服務平臺,便可查詢到國家資助的各種信息。平臺公開公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全過程,接受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監督,向受助學生和家長發放“明白卡”和《告家長書》。
精準資助的風吹向了全國各地。“困難學生認定難、精準資助難”等學生和家長擔心已久的問題,在大數據的支持下迎刃而解。
10年來,堅持精準資助,國家始終如一。堅持資助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向艱苦專業和國家急需專業傾斜;根據不同學生的受助需求實行分檔資助,加大對特殊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建設應用學生資助信息管理平臺,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提升資助數據管理效能;加強監督,教育、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和社會力量形成合力,讓學生資助更精準、更公平、更高效。
在浙江,學生資助信息化工作“數智雙驅”“一掌”通辦,事務“一鍵受理”;在貴州,“學生營養餐智慧云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讓“營養餐”管理更規范;在陜西,西安交通大學根據生源地、性別、專業等維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群體分析,實時比對行為曲線、消費位置參數和“貧困度”指數等26項指標,確保資助標準與受助需求相適應;在河南,一些高校根據數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飯卡“悄悄”充錢,“隱形資助”溫暖人心……
“西安交通大學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大數據分析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力求做到資助對象精準,做到資助項目與資助標準精準,做到幫扶精準,把學生資助政策落實落細。”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孫早說。
幫扶育人:厚植愛國情懷,錘煉家國擔當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奔赴艱苦基層就業,或投身軍營保家衛國,或潛心鉆研爭當大國巨匠,將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為了將來能和來這里幫我們脫貧致富的叔叔阿姨們一起建設咱家鄉,我一定會學出個樣。”2019年,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盛水源村工作隊為貧困戶爭取到了國家“兩免一補”教育政策,劉全柱得以心無旁騖安心讀書。今年,劉全柱在即將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報到之際,向前來送行的親朋好友許下了樸實而又堅定的諾言。
“很慶幸我的青春有穿軍裝的樣子,兩年的軍裝生活,讓我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轉變成一名優秀的海軍戰士,兩年最大的收獲是無論遇到任何困境,都擁有一顆不拋棄、不放棄、迎難而上的心。”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受助學子姚澤旭說。
10年來,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幫扶下,一批批受助學子奮發學習、改變命運、回饋社會、報效國家。
隴西縣學生資助中心主任師志雄表示,要常態化開展資助政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將資助育人滲透到主題班團隊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感恩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良好品質。
10年來,學生資助逐步從保障型向發展型延伸,為受助學生的興趣培養、能力提升、視野開闊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實施暖心工程、選樹青春勵志榜樣、創新成才支持計劃……為學子構建了全方位、多元化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
“厚植受助學生愛國情懷,錘煉學生品德修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保每名受助學生生活有保障、學習有動力、發展有平臺,助力他們成長成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丁小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