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天堂/又弹又肥的一线天馒头/羞羞网站在线观看/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

高考在線

首頁 > 最新資訊 > 普通院校資訊 >

《中國教育報》報道我校科技賦能農業提質增效 助力“天府糧倉”建設工作實踐

 

今天(3月20日)出版的《中國教育報》以《“研究源于田間,技術再落地田間”》為題,報道我校科技賦能農業提質增效,助力“天府糧倉”建設的實踐。

 

文章刊發在第4版“新聞·高校”版,全文1100多字,通過采訪相關人員,介紹了我校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踐行“大食物觀”,大力推廣示范“種貯加銷”全鏈條先進技術,開展政產學研合作,創新研發出鎘污染稻田植物綠色修復技術、推廣雜糧規模種植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科技助農現代農業發展,“智助”鄉村振興的工作實踐。

 

此前,黨委宣傳部深入一線采寫,在學校全媒體平臺推送了《成都大學:科技賦能農業“從頭到尾” 助力“天府糧倉”高質量發展》綜述報道,全文4000余字。報道發出后,引起了國家及省市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報道。中國教育新聞網刊發了文字報道,多家媒體入校采訪。

 

全文如下:

成都大學科技賦能農業提質增效,助力“天府糧倉”建設

“研究源于田間,技術再落地田間”

 

“油菜田長勢喜人,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日前,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勇洪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長洪高興地告訴王新惠。王新惠是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她和團隊對劉長洪耕種的這塊土地再熟悉不過。

 

2022年以來,成都市雙流區政府搭臺,聯合成都大學、當地農業合作社等開展政產學研合作,農業發展享受到了技術支持實惠。

 

今年3月上旬,王新惠再次帶領課題組一行10人來到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從關注秸稈還田后的土壤有機質、監控病蟲害,到評估產量,王新惠一行和劉長洪聊選種、算收成,采集種植數據,帶回農民的需求和問題。

 

“換季我想試試種富硒大米、低GI(血糖生成指數)大米。”劉長洪說出了自己的考慮,大健康類糧食產品附加值高,能增收,但也意味著更需要技術助力,“以前苦于沒有技術,現在有你們隨時來田里看看,我有信心了”。

 

食品與生物工程領域為什么干起了指導種田、選種的事?這個問題王新惠經常被人問起。細想并不意外,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是成都大學的特色優勢。“學校如今推廣示范‘種貯加銷’全鏈條先進技術,由加工端反向設置農業種養方案發展模式,拉動農業種養前端發展,科技賦能農業提質增產、增效減排。”王新惠說,做活“糧頭”“農頭”文章,才能在深加工上出好產品。

 

“研究的需求源于田間,技術推廣再落地田間”,成都大學涉農學科實現了技術創新和成果轉換“雙向奔赴”。2024年,劉達玉、王新惠團隊創新研發出鎘污染稻田植物綠色修復技術,成功實現稻米鎘減量達標,實現了稻米安全、經濟和生態效益“一舉三得”。同年,學院開展“秸稈原位快腐固碳減排”科技攻關,農戶每畝增收約150—200元。

 

從保障農業安全,到助力農業綠色發展,近年來成都大學將目光投向做好“大健康農產品”,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在鄉村振興中承擔高校助農興農的責任。

 

“千畝藜麥花”如今成為成都簡陽市新市街道石家村的一道美麗風景。“在景觀打造與規模種植中,我們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王新惠介紹,作為定點幫扶石家村的高校,成都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學院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在當地開展雜糧品種選育、示范推廣和精加工研究。

 

石家村將藜麥作為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育。2023年以來,該村采用農民土地入股方式種植蕎麥、藜麥,在成都大學牽線下,當地與雜糧加工龍頭企業合作,構建“黨組織+合作社+企業”發展模式,推出蕎麥面、蕎麥茶、蕎麥酥等17款特色產品,帶動了村集體收入40多萬元。

 

“我們將深入貫徹‘大食物觀’理念,主動對接‘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聚焦糧食安全、農產品加工、綠色農業等領域,積極服務‘天府糧倉’建設和鄉村振興,切實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賦能四川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王新惠說。(記者陳朝和 通訊員閔秀玲)

 

報道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3/20/content_144743_18362431.htm

 

編輯:閔秀玲責編: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