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事交通學院是一所專業類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面向全軍汽車運輸部隊、特種運輸部隊和車船裝備保障、無人運輸、物流配送專業領域,陸軍艦艇、岸灘卸載轉運部隊,聯勤保障部隊運輸投送指揮調度專業領域培養指揮、技術軍官和軍士,是運輸投送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理論技術創新的生力軍、決策咨詢服務的智囊團、鋼鐵運輸線文化傳承的主陣地。
發展歷史悠久
學院本部和研究所地處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市,座落于洋務運動時期天津機器制造局東局和北洋水師學堂舊址;鎮江校區設在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的茅山新四軍革命老區江蘇省鎮江市,位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黃金十字水道”交匯處;汽車士官學校地處華東地區中心地帶安徽省蚌埠市,地形水系要素豐富,鐵公交通樞紐密集。學院前身是1949年在晉南成立的西北軍區后勤學校摩托科,1954年遷至天津更名為汽車修理技術學校,座落于洋務運動時期天津機器制造局東局和北洋水師學堂舊址,歷經多次改革轉隸,2017年組建陸軍軍事交通學院,形成“大軍交”辦學格局。經過70多年建設發展,學院始終把鋼鐵運輸線紅色基因貫注辦學實踐,一代代軍交人拼搏進取、接續奮斗,將學院建設成為集作戰、后勤、保障于一體,博士、碩士、學士層次齊全的高等教育院校,為部隊、地方和外軍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辦學力量雄厚
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銳意創新的專職教研隊伍,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名全軍優秀教師,1人獲“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1人獲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4名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及培養對象,5名青年科技英才培養對象,2個陸軍重點扶持科技創新團隊。設有國家應急交通運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軍用裝備戰場環境適應性檢測評估中心等7個高層次科研學術平臺,先后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360余項、專利300余項,研制的30余種裝備批量配備部隊。現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軍事后勤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設13個本科教育專業、2個初級指揮教育專業。學院在智能無人領域處于軍地領先水平,建有“智能無人系統”軍隊重點學科,智能無人團隊研究成果在國內和軍內都有較大影響。
基礎設施完備
學院占地5150余畝,共有3個教學區和3個訓練基地,建有86個實驗室(含5個軍隊后勤重點實驗室),104個各類訓練場,建有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運輸保障訓練等5個專業場地和1個指揮控制中心,田徑運動場、室內體育館、標準游泳館、輕武器射擊館等場地設施一應俱全,主要用于聯合投送和車輛裝備保障專業訓練、實踐性教學等,具備優良的辦學條件。圖書館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館藏圖書95萬冊,閱覽座位數2550個,信息資源總量近270TB,館內建有智慧學習空間、學科競賽成果展廳、學術沙龍、影音鑒賞等不同區域,布設了自助借還、智能閱讀、人臉識別等多種智能化設備,定期開展信息推送、代查代檢、文獻傳遞、定題服務等信息服務。園區網主干速率達萬兆,覆蓋所有教學、科研、辦公場所及學員宿舍樓。環境優美,是全軍首批綠色軍營達標單位之一。
教研成果豐碩
近年來,學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3篇博士論文、2篇碩士論文獲評全軍博士、碩士優秀論文,1門課程獲評國家一流本科課程、3門課程獲評軍隊級精品課程、12門課程入選陸軍精品課程,參加陸軍“教壇之星”教學比武競賽獲獎16項,特別是2023年7個參賽團隊全部獲獎,15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省、部)級以上獎勵,4項成果獲軍委聯合作戰實驗創客研練獎勵,研制的野戰站臺車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運輸投送信息系統在全軍部署應用,研發的無人駕駛智能車在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中四次奪冠,連續三屆獲陸軍“跨越險阻”無人系統挑戰賽多項冠軍,技術水平居于國內領先地位。
育人特色鮮明
學院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秉持“忠誠、博學、自強、先行”院訓和“求是創新、發憤圖強”院風,繁榮發展“鋼鐵運輸線”文化,一體設計、四年遞進、全程培塑,培養信息運用、組織指揮、組訓任教、管理帶兵、裝備運用5種能力,使學員會學習、會思維、會創新、會合作、有特長,大力培育新型軍事交通人才。近年來,學員參加“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巴哈大賽”“軍校學員軍事英語能力比賽”等國家和軍隊高水平學科競賽活動,屢獲高等次獎項,連續五年獲全軍軍事建模競賽特等獎,參加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巴哈大賽,學員運用在校所學知識,駕駛自主設計制造的小型越野車,連續兩屆榮獲一等獎,奪得多個單項賽第一名。學院是志愿獻身國防的莘莘學子理想求學之所。

|